南音的互動
Interaction of Naamyam with Other Genres
English version ︎學術文章
余少華教授
Prof. Yu Siu-wah
前言
香港近年喜愛及演唱南音者漸眾,網上已有各種欣賞南音的網頁、並附譜例及錄音,應有盡有,不贅。感謝早前「香港創樂團」鍾兆燊之邀,做了一個「三個版本的嘆五更」南音講座。事後邀稿,然港事凋零,江河日下,離亂流散中如何拈管? 接著是不斷的延誤、自責、幾近放棄。蒙兆燊不棄,多番體諒將就,仍耐心侯稿,歉甚,遂以這些年來聽南音及參與拍和的見聞與觀察,為讀者提供多一個音樂欣賞的角度。
南音是廣東說唱曲藝的一種,其他用廣府話演唱的曲藝還有粵謳 (即解心) 、木魚、龍舟、板眼及白欖等。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南音是省、港、澳的重要流行音樂。從前的社會,唱南音為生者一般為失明人士,男者稱瞽師;女者稱師娘。南音於失明人士是一種謀生技能。瞽師多以按摩、占卜算命為業,並以唱南音招徠生意。其中唱得較好的便以唱南音為生,故瞽師、師娘多懂得算命。師娘除了唱南音外,亦唱班本及粵謳。瞽師唱的南音又稱為「地水南音」,「地水」二字是師傅、瞽師、師娘含敬意的代稱。
有關出版
粵南海橫沙人招子庸於 1828 年 (道光八年) 刊刻了《越謳》(越通粵) 一書,是為最早收錄粵語歌詞的書籍。然粵謳唱詞為長短句,與南音以七字句為主的齊言體有明 顯分別; 其與南音的實際音樂關係仍有待研究。至民國初年,廣東佛山、東莞、廣州等 地仍有大量木魚書的刊行,而這些木魚書的唱詞很多是與南音互通的,亦有以「正字南音」之名刊行。但這些木魚書及南音小本子,僅錄歌詞而無樂譜。香港出版與銷售這類書的有五桂堂及後來的陳湘記。
就目前所見資料,南音唱詞與記譜並列的出版,最早見於易其仁在廣州出版的 《粵曲揚琴譜》 (1920; 1932 第拾版) 及丘鶴儔在香港出版的《粵調琴學新編》初集 (1920) 。二書均為揚琴教本,所收有關曲譜及唱詞相同: 南音〈客途秋恨〉; 粵謳〈吊秋喜〉與〈心心點忿〉。到了二十年代末,沈允升在廣州出版的《中國弦歌風琴合 譜》(又名《弦歌中西合譜》1929) 中的第五緝亦收錄了南音〈客途秋恨〉及粵謳〈心心點忿〉,可見粵謳與南音在二十世紀初之流行。而這些曲本的工尺記譜的刊行,亦見證了〈客途秋恨〉作為南音名曲的一段歷史。
瞽師與師娘不看譜,唱詞全在其記憶中。但於當時開眼的女伶及識字的曲藝愛 好者而言,這些詞譜並列的揚琴教本應是十分有用的參考。其時粵曲與南音是市民大 眾的共同娛樂。易其仁的《粵曲揚琴譜》由 1920 至 1932 十二年間近共印了十版,丘鶴儔自《粵調琴學新編》初集 (1920) 起,先後出版了《琴學新編》第二集 (1923)、 《琴學精華》(1928) 及增刻《琴學精華》(1932) 共四本揚琴教本 (不計其重印的版次),反映出揚琴伴唱教本在二、三十年代省、港、澳市場需求之大。丘鶴儔的書更遠銷至北美及東南亞地區。大量揚琴曲譜在上世紀初的刊行,應與當時女伶用揚琴伴唱 (自打自唱) 的風氣有關。此亦正正是大量南音及粵謳腔調被融入粵劇、粵曲的年代。
[ 請按此連結以瀏覽完整版本。]
筆者簡介
余少華教授 1996 年參與溫誌鵬撰《南音新籟》(甘明超唱) CD 錄音的拍和,始認識吳詠梅女士 (梅姨 1925 - 2014)。 2005 至 2012 年間,主持中大音樂系中國音樂資料館,先後監製了四套杜煥瞽師演唱南音的出版。* 2014 年為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基金監製出版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師娘腔南音承傳人」吳詠梅博士的《吳詠梅南音精選》 CD。2013 至 2020 年間,參與香港嶺南大學《中國曲藝音樂集成》的編纂工作,任主編,負責審閱記譜,得以聆聽大量南音曲目。
哈佛大學音樂學博士,其研究範圍包括清代宮廷滿蒙音樂、中國器樂及樂器、香港音樂、音樂與政治等;近年涉足國、粵、廈、潮語等方言電影音樂,積極推動香港音樂研究。 余氏自2013年起參與嶺南大學《中國戲曲志(香港卷)》等書編纂計劃,任主編,並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及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兼任教授,台灣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客座教授。
*《玉葵寶扇》之〈大鬧梅知府〉、〈碧蓉探監〉(2012);《板眼、 龍舟、粵謳》(2011);《漂泊香江五十 年 地水南音》 (2008) 及《訴衷情》(2007) 。
Prof. Yu Siu-wah
Adjunct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Visiting Scholar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ucation: BA (CUHK), MA (Queen's Belfast), PhD (Harvard)
Areas of Interest: Chinese music history (Qing Music History: Music of the Manchus and Mongols, Music in Chinese Opera: Cantonese Opera and Kunqu, Chinese Instrumental Music &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 of Hong Kong: Modern Chinese Orchestra, Cantonese Narrative Singing nanyin, Music and Politics of Hong Kong and China, Music Used in Chinese and Hong Kong Movies, including Mandarin, Cantonese, Amoy and Chaozhou Mov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