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AVANSERAIS

/ kærəˈvænsəˌraɪ /
Research


Project 1
Sonic Ecology
  1. Curatorial Statement
  2. Listening to Ecosystems fro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3. Music and Activism
  4. The Vigil of Debris
  5. The Recycling Concerto
  6. The Unexpected Guest


Project 2
Music & Moving Image
  1. Curatorial Statement
  2. Water, The First Body
  3. Light in Infinite Darkness
  4. Kyager
  5. The Moments


Project 3
Naamyam Creative Research 
南音創意研究

  1. 策展人的話
  2. 南音的互動
  3. 戲台南音賞析
  4. 南音創意研究〈客途秋恨〉MV創意對談: 許敖山x杜泳
  5. 南音飄揚未定
  6. 香港南音之永劫回歸?
  7. 南音︰起點抑或歸處?──「南音新創作展演」的兩種實驗
  8. 傳統音樂的突破?南音未來之路——「南音研究計劃」


Project 4
Contain
  1. Genesis
  2. This is water
  3. Modul-ation
  4. Often easy, sometimes impossible
  5. Sensations of getting lost






The content of CARAVANSERAIS does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provides funding support to CARAVANSERAIS only, but does not otherwise take part in it.  Any opinions, findings, conclusions or recommendations expressed in the materials/activities (or by members of the GRANTEE’s team) are those of the organisers of CARAVANSERAIS only and do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Mark

傳統音樂的突破?南音未來之路——「南音研究計劃」

A Breakthrough in Traditional Music? The Future of Naamyam: Naamyam Creative Research

English version︎

文章/評論

楊喜盈
可樂忠實fans,貳叄書房創辦人之一。



「南音」是少有以廣東話為表演語言之一的南方說唱音樂。南音曾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十分流行,在茶樓、煙館和妓寨都會聽到南音瞽師一邊唱,一邊用古箏、椰胡等樂器演奏。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南音面對失傳的危機,由瞽師及師娘唱的「地水南音」已成絕唱,現時聽到的南音都是由粵劇名伶所唱。香港創樂團於2021年8月舉辦的「南韻飄蕩──南音新創作展演」研習坊,是「南音研究計劃」階段性成果,希望深入發掘南音之美。


「南音為何會失傳呢?」計劃研究者之一許敖山在活動上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南音失傳的主要原因是這個藝術形式沒有太大變化,延續南音需要新的創意。許敖山在二零一七年獲邀為香港創樂團的委約藝術家,並為樂團譜寫一首富有南音元素的曲目〈風的影子〉。這次經驗令許對南音的興趣漸濃,希望延續南音,於是和敢於創新的香港創樂團一拍即合,啟動了這個計劃。計劃經理Sharon指這次召集不同文化界別的人士一同創作南音作品,包括粵劇演員郭啟輝、研究員馮啟思、中樂手楊健平、藝術家鄺展維、詩人池荒懸,為傳統南音添上不同界別帶來的活力,活化南音。



郭啟輝



池荒懸


Sharon指聽眾一提起有關廣東話的音樂,就會聯想以廣東話入樂的形式,如詩歌、歌劇等,這種粵語音樂大多都是西方音樂文化的延伸,可是南音是說唱形式的粵語音樂,相當罕見,故非常值得保留。她續說廣東話在發音上非常獨特,與不同地方的語言非常不同。詩人飲江在展演上指廣東話的發音能呈現特定的情況,音調收放形成節奏上的跌盪。詩人池荒懸經過這次的實驗也了解到,即使是廣東話有不同的語感、表達的聲線,所得出的效果也非常不同。Sharon形容研究南音,是一個良好契機去了解廣東話,這種屬於香港人的語言。



馮啟思與楊健平


計劃學員在二零一九年開始參與一共十個講座及工作坊,在短短一年半多的時間重新認識南音及創作新南音作品。這次計劃邀請了粵劇學者兼編劇區文鳳博士、演奏家杜泳(杜老爺)、余少華教授、陳麗英小姐、陳志江先生等擔任講者及導師,讓學員接觸南音的格律、技術、知識。許敖山回憶參與工作坊時,學員能夠以南音的造句格式為基礎,加入時下的題材及所見所聞,使詞變得「好貼地」,受到啟發。學員將其專業知識融入南音,Sharon指這個過程最為重要,因為這需要大家重新審視、研究南音的藝術形式,新作的出現是這班剛學習南音的學員創作中的第一步。計劃能成為南音延續的起點,才是努力的方向。展演曲目時,有席上觀眾疑問:「這些新南音會不會太新?」雖然這次的作品有不少新嘗試,但受到聽眾質疑新南音沒有成功繼承南音傳統,還失去了南音特質。Sharon補充不少團體會舊曲重演,大家都為保育南音而努力,可是藝術形式應是不斷發展,而非有一套永恆的標準來計量它,「有新的創作,對所謂活化、創作是非常重要」。


南音這種古老的樂種,在時間的長河裡仍未消失,更是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至今仍有不少演唱者表演《客途秋恨》、《霸王別姬》等經典曲目。「南韻飄蕩──南音新創作展演」的展演的確令人大開眼界,嘗試創造出另一種風格的南音,而保育的工作遠不會止於此,就如Sharon所言,這班來自不同界別的學員還會在日後發掘、傳承南音藝術,也讓大眾從新作品中尋得祖輩留下來的智慧。


原文: https://zihua.org.hk/magazine/issue-47/article/naamyam-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