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的突破?南音未來之路——「南音研究計劃」
A Breakthrough in Traditional Music? The Future of Naamyam: Naamyam Creative Research
English version︎文章/評論
楊喜盈
可樂忠實fans,貳叄書房創辦人之一。
「南音」是少有以廣東話為表演語言之一的南方說唱音樂。南音曾在上個世紀的香港十分流行,在茶樓、煙館和妓寨都會聽到南音瞽師一邊唱,一邊用古箏、椰胡等樂器演奏。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南音面對失傳的危機,由瞽師及師娘唱的「地水南音」已成絕唱,現時聽到的南音都是由粵劇名伶所唱。香港創樂團於2021年8月舉辦的「南韻飄蕩──南音新創作展演」研習坊,是「南音研究計劃」階段性成果,希望深入發掘南音之美。
「南音為何會失傳呢?」計劃研究者之一許敖山在活動上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南音失傳的主要原因是這個藝術形式沒有太大變化,延續南音需要新的創意。許敖山在二零一七年獲邀為香港創樂團的委約藝術家,並為樂團譜寫一首富有南音元素的曲目〈風的影子〉。這次經驗令許對南音的興趣漸濃,希望延續南音,於是和敢於創新的香港創樂團一拍即合,啟動了這個計劃。計劃經理Sharon指這次召集不同文化界別的人士一同創作南音作品,包括粵劇演員郭啟輝、研究員馮啟思、中樂手楊健平、藝術家鄺展維、詩人池荒懸,為傳統南音添上不同界別帶來的活力,活化南音。
郭啟輝
池荒懸
Sharon指聽眾一提起有關廣東話的音樂,就會聯想以廣東話入樂的形式,如詩歌、歌劇等,這種粵語音樂大多都是西方音樂文化的延伸,可是南音是說唱形式的粵語音樂,相當罕見,故非常值得保留。她續說廣東話在發音上非常獨特,與不同地方的語言非常不同。詩人飲江在展演上指廣東話的發音能呈現特定的情況,音調收放形成節奏上的跌盪。詩人池荒懸經過這次的實驗也了解到,即使是廣東話有不同的語感、表達的聲線,所得出的效果也非常不同。Sharon形容研究南音,是一個良好契機去了解廣東話,這種屬於香港人的語言。
馮啟思與楊健平
計劃學員在二零一九年開始參與一共十個講座及工作坊,在短短一年半多的時間重新認識南音及創作新南音作品。這次計劃邀請了粵劇學者兼編劇區文鳳博士、演奏家杜泳(杜老爺)、余少華教授、陳麗英小姐、陳志江先生等擔任講者及導師,讓學員接觸南音的格律、技術、知識。許敖山回憶參與工作坊時,學員能夠以南音的造句格式為基礎,加入時下的題材及所見所聞,使詞變得「好貼地」,受到啟發。學員將其專業知識融入南音,Sharon指這個過程最為重要,因為這需要大家重新審視、研究南音的藝術形式,新作的出現是這班剛學習南音的學員創作中的第一步。計劃能成為南音延續的起點,才是努力的方向。展演曲目時,有席上觀眾疑問:「這些新南音會不會太新?」雖然這次的作品有不少新嘗試,但受到聽眾質疑新南音沒有成功繼承南音傳統,還失去了南音特質。Sharon補充不少團體會舊曲重演,大家都為保育南音而努力,可是藝術形式應是不斷發展,而非有一套永恆的標準來計量它,「有新的創作,對所謂活化、創作是非常重要」。
南音這種古老的樂種,在時間的長河裡仍未消失,更是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至今仍有不少演唱者表演《客途秋恨》、《霸王別姬》等經典曲目。「南韻飄蕩──南音新創作展演」的展演的確令人大開眼界,嘗試創造出另一種風格的南音,而保育的工作遠不會止於此,就如Sharon所言,這班來自不同界別的學員還會在日後發掘、傳承南音藝術,也讓大眾從新作品中尋得祖輩留下來的智慧。
原文: https://zihua.org.hk/magazine/issue-47/article/naamyam-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