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AVANSERAIS

/ kærəˈvænsəˌraɪ /
Research


Project 1
Sonic Ecology
  1. Curatorial Statement
  2. Listening to Ecosystems fro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3. Music and Activism
  4. The Vigil of Debris
  5. The Recycling Concerto
  6. The Unexpected Guest


Project 2
Music & Moving Image
  1. Curatorial Statement
  2. Water, The First Body
  3. Light in Infinite Darkness
  4. Kyager
  5. The Moments


Project 3
Naamyam Creative Research 
南音創意研究

  1. 策展人的話
  2. 南音的互動
  3. 戲台南音賞析
  4. 南音創意研究〈客途秋恨〉MV創意對談: 許敖山x杜泳
  5. 南音飄揚未定
  6. 香港南音之永劫回歸?
  7. 南音︰起點抑或歸處?──「南音新創作展演」的兩種實驗
  8. 傳統音樂的突破?南音未來之路——「南音研究計劃」


Project 4
Contain
  1. Genesis
  2. This is water
  3. Modul-ation
  4. Often easy, sometimes impossible
  5. Sensations of getting lost






The content of CARAVANSERAIS does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provides funding support to CARAVANSERAIS only, but does not otherwise take part in it.  Any opinions, findings, conclusions or recommendations expressed in the materials/activities (or by members of the GRANTEE’s team) are those of the organisers of CARAVANSERAIS only and do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Mark

無限黑暗中的光

文章

陳一云
燈光藝術家



在藝術研究中,我所注視的是光在表演當中的美學特徵,也即我常常提到的「光的音樂基因」(1),它可以追溯到我在現代學院II2016-2017《空間、痕跡與地點》工作坊項目裡與香港創樂團的第一次邂逅。作為一名一直主要在劇院工作的光線藝術家,我曾經和一群音樂家和作曲家一起探索音樂和空間,這段經歷讓我開始對研究光的音樂基因引起了興趣,並慢慢成為了研究的重心。這項研究一直持續到現在,亦為香港創樂團項目——《音樂與運動影像3.0》(Music & Moving Image 3.0)中對光的創造概念奠定了基礎——《Infinito Nero》,一部由Salvatore Sciarrino創作的狂喜獨幕劇。


雖然音樂和光的作用來自人的不同感官,但事實上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劇院裡的燈光和音樂都是與時間共舞的藝術。兩者都是極具靈活性和創造力的配角。光在佐有音樂的表演裡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光所發揮的卻是功能性、表達性、虛幻的及烘托氣氛的作用。如今,在不懈努力和技術的發展下,光與音樂得以同步,兩者共同構成了二重奏。受後戲劇劇場概念所啟發,我重新反思了音樂表演中光的傳統作用,由於光具有自己的音樂特性,我思考並探索了光作為一種獨立藝術媒介在音樂表演中的潛力,並將其運用在《Infinito Nero》作品中。                       


唯然這部迷你歌劇的名稱含有「無盡黑暗」之意,但就作品本身而言,它反映的是在揮之不去但絕非靜止的寂靜或黑暗中突然發出的霹靂之聲。這種模糊的感覺源於主角聖瑪麗亞·馬達萊娜(Maria Maddalena),雖然她被教會奉為聖徒,但在作曲家看來,她也是「一個令人不快的『魔鬼般』的人物」。女中音的聲音「一閃而過……處於嚎叫的邊緣」,它與樂團的「呼吸聲、喘息聲和心跳聲」產生了和諧的共鳴,卻又被它們巧妙地打斷。(2) 於我而言,樂團的合唱聲就像主角身體和內心的感受,不時在狂喜之中突然從其身體和內心抽離而去。


鎢絲燈泡是以視覺形式表達這種既模糊又黑暗的敘事的細節之處。在一個白色立方體畫廊空間內,設有一塊透明螢幕,背後播放著Arnont Nongyao的視覺影片。不同高度的燈枱上裝有一組鎢絲燈泡,在燈泡的環抱下,女中音和樂團合唱聲緩緩流淌。靠近女中音的一個燈泡更大,相比其他燈泡更加奪目。在作品開始之際,一組燈泡有節奏地反復「呼吸」,並像脈搏般閃爍,而更大的燈泡則會隨機地發出光線,與樂團的呼吸聲、節拍聲,以及時斷時續的女中音互相呼應。隨著作品發展下去,起初相對同步的燈光和音樂逐漸背離彼此。有時候,光線會伴隨著主角和整個樂團起動;有時候,又會有節奏地偏離音樂,就像一股未知的力量逃離並超越女中音和樂團的合唱聲。透過這種對音樂結構概念的改造,光線在不斷變化及重複的模式中創造了一種專屬樂曲,並在作品中轉化為不能或缺的配角。
 


此時,音樂與光線所形成的一種模糊而矛盾正互相呼應,而觀眾亦成為當中的一部分。燈枱上還裝有一組燈泡,共功能與台上的相近,一大一小,分散在螢幕另一側的觀眾席中。觀眾席中較大的燈泡與女中音相鄰的燈泡同步,如同螢幕兩側的鏡像。觀眾沉浸在一個仿如合奏般的燈光組合中,當中並無陳腔濫調之感,卻能繼續以觀眾的身份與表演者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疏離而又令人身臨其境的光線與空間為作品創造了一種張力,在其影響之下,觀眾既能進入主角的內心,又能處於其身體之外。《Infinito Nero》不僅是關於聖瑪麗亞·馬達萊娜的一部令人歡喜若狂的音樂劇,亦是觀眾在黑暗與光明、寂靜與音樂之間的一段蛻變之旅。



注:

(1)關於光線的音樂基因及戲劇更詳細的研究,請參考我於2020年6月於國際戲劇協會期刊《Critical Stages/Scènes critiques》第201期上發表的文章《Notes on Light: The Musicality of Light and Theatre》: (https://www.critical-stages.org/21/notes-on-light-the-musicality-of-light-and-theatre/)

(2)  香港創樂團《Infinito Nero》場地演出項目補充資料。





人物簡介



Drama COLLABoratory 藝術總監,燈光藝術家 / 戲劇工作者 / 病理科醫生。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榮獲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優異)學位,主修燈光。作品探索燈光的表演性、劇場性及音樂性,並拓闊藝術媒體和不同領域之間的界限。燈光與空間成為其作品中的表演者。
自1991年起擔任燈光設計、導演、編劇、演員,曾經為超過四十個舞台作品、藝廊及裝置等設計燈光及創作燈光裝置,其中包括裝置作品《有棵沒人種的樹》(Para Site,2003)(香港藝術雙年展2003年得獎作品,香港藝術館收藏)。原創劇場作品《牛頭角.兩條女》(任聯合創作、導演、演員、燈光設計)自2001年起九年間五度重演,被改編為文字繪本,並翻譯改編成英語廣播劇於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節目作世界性播放。《牛》劇之中文及英文劇本分別被收錄及出版。


https://www.amychan-light.com/